10
2022
-
08
强化生态环境区域协同治理
作者:
区域协同治理既是减少污染物排放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选择。污染防治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的重要工作内容,我国污染防治力度持续加大,已超额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的预定目标,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改善取得明显成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不断改善空气、水环境质量,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其中,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是重要举措。这为我们加强生态环境的区域协同治理提供了重要遵循。因此,需要发挥区域优势,健全区域协同机制,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创新生态环境的区域治理模式,健全生态环境区域治理的信息公开制度,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
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当前,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着重对各级政府和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污染防治等提出了明确要求,相关管理和监督机制逐步完善。但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有许多因素制约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区域治理的积极性。尤其是受限于环保支付成本和个体减排水平,一些公众在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的同时,容易忽视生态资源保护。为此,需要不断健全个人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激励机制,倡导公众的日常生活行为逐渐走向低碳化和绿色化。这不仅有助于全社会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的完善,同时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根本要求。
第一,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区域治理的认知。公众是区域治理的最小行动“细胞”,是生态环境区域治理的重要主体。要把区域治理的外在强制力转化为公众的自觉行动,进一步规范公众的生态行为,培育公众对生态环境区域治理的认可度。要掌握正确判断环境的基础科学知识,结合常见的社会热点问题,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引导公众形成对生态环境因素的理性认识,提升其生态环境的区域防范意识和能力。
第二,强化生态环境区域治理的公民教育。面对资源瓶颈突出、环境污染加剧、法规监管缺位的现实,需要对公众进行生态知识普及,充分利用公众力量,推进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要将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纳入中小学、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及地方环境保护教育的中长期规划当中,加强广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要利用“互联网+教育”的载体,重视线上线下结合,创新学习内容和方法,激发学习潜力,满足公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
创新生态环境区域治理模式
生态环境自身在空间上的关联性、流动性和不可分割性,以及环境污染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决定了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系统性。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单一的环境治理模式无法保障治理责任的有效承担,为了有效解决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需要相关区域政府协同完成。受限于不同层级政府对区域污染信息掌握的有限程度、地方监管机构对企业污染行为调控的即时性和有效性等,环境污染治理模式有待创新。
传统的环境治理是以行政区域为单位,并通过绩效考核、组织建设、命令强制等维度实现区域环境治理能力的提升,最终达到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于二氧化硫、颗粒物等污染物排放来说,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除了要求完成区域内的目标考核任务以外,还要求对相邻地区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负责,高质量完成流域内生态环境保护的艰巨任务。尤其要重点关注生态环境要素污染的流动性,避免污染的溢出效应使得生态环境的区域协同治理模式受到限制。可以说,强化多污染物区域协同治理是顺应新发展阶段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一环。
不仅如此,强化多污染物区域协同治理还要完善生态环境区域治理的参与机制。相关主体参与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意识的强弱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区域治理行为的水平,并影响生态环境区域治理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要完善生态环境区域治理参与的责任机制,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实现政府、企业和普通公众的共通参与,推进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民主化进程。与此同时,还要完善生态治理的评价机制,在制定法规、规章及政策等规范性文件过程中广泛征求意见,借助专家学者力量,对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作出合理评价。
健全区域治理信息公开制度
实践中,少数地方生态环境区域治理的信息公开缺乏透明性和时效性,并且缺乏区域治理的信息公开主体,导致信息公开的内容较虚。这不利于区域协同发展,也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此,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突出区域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治,重视对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实施协同控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就生态环境的区域治理信息公开主体来说,应当包括政府和企业等减排单位,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就生态环境的区域治理内容来说,应当包括生态环境的区域治理规划、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碳排放配额的基本情况、温室气体的排放清单等,并使这些内容一目了然,以此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就生态环境的区域治理信息公开方式来说,要发挥大数据优势,广泛宣传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和气候信息,注重微博、微信、QQ等新兴媒体与广播、报刊、书籍等传统媒体相结合。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污染物的区域协同治理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生态空间不断拓展,环境容量持续扩大,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要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创新生态环境的区域治理模式,不断完善区域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
相关新闻
生态环境部: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新污染物治理
2022-08-10
二维码
关注我们
联系我们
黄 总:18914083188
丁经理:18013518555
王经理:13012342101(云贵川渝、内蒙、青海、宁夏、甘肃、新疆 )
蒋经理:17628070545(市场部)
网 址:www.xiner-membrane.com
地 址: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思本路118号